上一页|1|
/1页

主题:楼市上涨压力仍然强大

发表于2017-02-24

家统计局22日发布了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从环比看,一二线城市房价基本止涨。初步测算,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继续持平,比如北京持平,上海略有下降;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微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4%,涨幅与上月相同。

  

应当说,基本止涨这一结果是在更为严厉的调控政策实施后取得的,因此,在短期内看,止涨可能只是政策强压下的一种被迫的反应,而不是代表整个市场的转向。甚至一定意义上的,或许反映了市场还存在强大的上涨压力。比如今年一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高达6293亿元,在严格的调控政策下,还能创下如此高的按揭记录,说明市场情绪依然汹涌。


  

考虑到中国楼市的区域性特征,因城施策的调控政策是合理的,但是,关键是要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楼市企稳,因为这些被视为具有稀缺资源且聚集大量财富与人才的城市,上涨的动力与能力都很强,一旦这些城市开始上涨,就会在短时间内脉冲式的大幅上涨,并对其他二三线城市形成“龙头示范效应”,不断传染,难以抑制。

  

但是春节过后,我们看到一些调控政策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楼市稳定。比如北京刚刚通过的《北京市2017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今年全市计划供地3900公顷,相比去年计划减少了200公顷,其中住宅用地仅为610公顷,相比去年1200公顷的住宅用地面积,减少了近一半。而2015年、2016年北京市住宅用地供应本身存在较大的负增长。这种减少土地(即新房供应)的做法势必在市场上制造北京无房可供的强烈预期,从而推动楼价继续上涨。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也叫停的商住房后,对商住物业进行整顿,经过整改后,项目将完全失去居住功能。也即是说,上海消灭了原本商住楼的存量,从而逼出更多的居住需求,这些转移过来的需求将对市场形成上涨压力。

  

另一方面,调控政策从信贷下手,多个城市的银行减少了首套房的利率优惠,很多城市出台了更为严格的限购措施。这种打压需求的做法在过去楼市调控中常见,但形成的后果是,它会积累更多的需求,而一旦这种遭到挤压的需求在调控政策取消后释放,会构成破坏性的力量,即在短期内因疯抢而导致房价脉冲式的反弹。因此,北京上海的做法让市场担心供给减少后会造成事实上与预期上的双重压力。尽管政府可以用强制力量化管理市场,但无法释放这种压力,除非增加供给。


  

除了一线城市自身并没有通过增加供给减少压力,却反其道而行之之外,另外一个刺激楼市上涨的因素正在聚集并逐渐强大,那就是通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2.5%;PPI同比上涨6.9%。目前中国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1.5%。真实存款利率已经为负。而PPI大涨6.9%,意味着制造业的长期真实利率大幅下滑,这会刺激企业借款,也会让居民担忧存款缩水而继续寻找资产,而楼市早就成为中国人储蓄保值的。由于真实利率的大幅下降,积极财政政策推动基建复苏,再加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以及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得到稳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比预期的良好,而这必然会对楼市构成上涨的压力。

  

由于大城市减少土地供应而造成供给潜在的不足,中国楼市价格可能面临长期的压力。而高房价会终会传导至租金、人工成本,从而推动通胀。通胀又会反过来刺激人们购买住房避免储蓄贬值。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因此,中国应该避免住房价格进一步升高,造成经济成本大幅上涨,削弱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与竞争力。目前看,一些城市的政策仍然是以维稳为目标,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场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这不利于抑制资产泡沫,更不利于防止金融风险。

上一页|1|
/1页